臺灣在八九十年代追求建立具有主體性的臺灣文化的理 想,文學可作為表現「臺灣性/身分」的最佳工具之一。張大 春以其謊言技術及以假亂真的詩意等而聞名。同時他因「輕 蔑」描繪臺灣現實而受到批評。根據學者的說法,張大春的態 度導致著一種心理「異化」。然而,「異化」這個標籤傾向於 簡化身分的概念,以及限制在文化政治的框架中。事實上, 張生活在全球化的世界中,他的身分不僅受到本地經驗的影 響,而且受到全球文學經驗的影響。其中,他採用安伯托‧艾 可的「謊言理論」來創作自己的謊言詩學。本文的重點以張大 春對艾可符號學的實際應用—《小說稗類》為主,並將小說 作為一種假「學問」進行討論。目的是借用《小說稗類》的謊言來質疑是否有必要將作者的謊言詩學與對誤傳「臺灣性」的 所說「異化」聯繫起來。

Lies and fiction in Zhang Dachun’s Xiaoshuo bailei

Ottaviano Ludovica
2022-01-01

Abstract

臺灣在八九十年代追求建立具有主體性的臺灣文化的理 想,文學可作為表現「臺灣性/身分」的最佳工具之一。張大 春以其謊言技術及以假亂真的詩意等而聞名。同時他因「輕 蔑」描繪臺灣現實而受到批評。根據學者的說法,張大春的態 度導致著一種心理「異化」。然而,「異化」這個標籤傾向於 簡化身分的概念,以及限制在文化政治的框架中。事實上, 張生活在全球化的世界中,他的身分不僅受到本地經驗的影 響,而且受到全球文學經驗的影響。其中,他採用安伯托‧艾 可的「謊言理論」來創作自己的謊言詩學。本文的重點以張大 春對艾可符號學的實際應用—《小說稗類》為主,並將小說 作為一種假「學問」進行討論。目的是借用《小說稗類》的謊言來質疑是否有必要將作者的謊言詩學與對誤傳「臺灣性」的 所說「異化」聯繫起來。
2022
978-986-326-959-5
張大春、謊言、小說、安伯托‧艾可、臺灣性
File in questo prodotto:
Non ci sono file associati a questo prodotto.

I documenti in IRIS sono protetti da copyright e tutti i diritti sono riservati, salvo diversa indicazione.

Utilizza questo identificativo per citare o creare un link a questo documento: https://hdl.handle.net/20.500.11769/668449
Citazioni
  • ???jsp.display-item.citation.pmc??? ND
  • Scopus ND
  • ???jsp.display-item.citation.isi??? ND
social impact